文章詳情
渭南高新中學課堂改革微型課展示(七)——王晶《蘭亭集序》 二維碼
107
發(fā)表時間:2022-04-14 16:50 渭南高新中學課堂改革微型課展示(七)——王晶《蘭亭集序》
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”一所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,取決于廣大教師對教育深刻而獨到的理解,更取決于他們矢志不渝地探索與踐行。這次我校八名青年教師從學科特征出發(fā),認真踐行立德樹人的宗旨,用微課呈現了自己對黨教育事業(yè)的熱愛與堅守,表達了對自身教育藝術不懈的求索。透過屏幕,我們不難感受到這些青年教師豐厚的實力,更感受到他們熾熱的情懷。谷雨將至,春意正濃,葳蕤搖曳的玉蘭、亭亭玉立的銀杏正以昂揚欣喜的姿態(tài)書寫著渭南高新中學的春天。在此謹希望大家以這些青年才俊為榜樣,齊心協(xié)力,踔厲奮發(fā),共同描繪我校教育的新畫卷。
教學設計 《蘭亭集序》 一、教學目標: 1. 理清作者情感變化,探究樂之因、痛之源、悲之本; 2. 體會作者由"樂"到"痛"到“悲”的思想感情。 緣世求因,借助文本分析、感悟王羲之飽含玄妙與深情的積極生死觀。 二、教學重難點:情感變化與緣由;王羲之的生死觀 三、教學方法 : 小組討論、填句接龍、文本互見、點撥講授 四、教學過程: 一、導入課文 同學們,大家好!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奇之又奇的奇文。它奇在哪里呢? 這篇文章,我們看書的時候不看它的內容而專看序;看序的時候不看序的內容,而是??雌鋾?;看書法時不看書法的成稿而??床莞?;看草稿也就罷了;見不到真本而專看各種摹本。想來大家也已猜到,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一行書——王羲之的《蘭亭集序》。讓我們通過《蘭亭集序》,一起走進王羲之的精神世界。 二、聽錄音(再出示碑帖全文)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,我們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:有“古今之冠”之稱的天下第一行書——王羲之的《蘭亭序帖卷》。 世傳這部行書是當時王羲之喝醉酒之后所寫的“醉書”,酒醒之后他又寫了十余稿,都不及此稿。我們來看看,字體相對飽滿、醇厚,僅其中一個“之”字,就千變萬化、各具形態(tài)、無一處相同。現在讓我們一起聽讀課文,感受作者隨性恣意的文風。 三、自由誦讀、小組討論 上節(jié)課在大家自由誦讀活動中,我們理出本課的情感變化是由樂而痛、由痛而悲,現在我們依據文本繼續(xù)探討作者大起大落情緒背后的緣由。即作者因何而樂,因何而生痛、生悲,悲何人何事。 (一)品讀文本,小組討論 有哪位同學可以讓我們一起聆聽一下蘭亭集會之樂?請我們的朗誦小能手米劉樂同學,她的音色和朗讀不負眾望,眾望所歸。 1、請同學們四人一組,每組一位代表發(fā)言,討論:蘭亭之樂,樂在何處?請我們第一小組代表發(fā)言。 時間 永和九年,歲在癸丑,暮春之初 地點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賢必至,少長咸集 環(huán)境 此地有崇山峻嶺,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激湍,映帶左右 事件 引以為流觴曲水,列坐其次。雖無絲竹管弦之盛,一觴一詠,足以暢敘幽情天氣 是日也,天朗氣清,惠風和暢 我們善于奇思妙想的王若琛同學提到一句:每一句都有一樂。這個說法還是比較準確的,他剛剛點到了時間、地點等一系列樂事,我們一起將他所說的整理一番。 提示: 地勝:崇山峻嶺、茂林修竹、清流激湍、映帶左右 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之樂 事趣:流觴曲水、一觴一詠 相聚詩酒之樂 時美: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氣候宜人之樂 人杰: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名士相聚之樂 興雅:仰觀俯察 游目騁懷 生活美好之樂 補充:我們要提醒大家文章第二段說的是什么樂呢?我們暫且將定為生活美好之樂。如果用更為精煉的語言來概括——良辰美景,賞心樂事。 2、除了一,二段的山水景物之樂、志趣之樂,王羲之還提到了什么樂?其他組繼續(xù)補充。 對比閱讀材料: 永和九年,歲在癸丑,暮春之初,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,修禊事也。 此地有崇山峻嶺,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激湍,映帶左右。 引以為流觴曲水,列坐其次,雖無絲竹管弦之盛,一觴一詠,亦足以暢敘幽情。——《蘭亭集序》 以暮春之始,禊于南澗之濱。 高嶺千尋,長湖萬頃,隆屈澄汪之勢,可為壯矣。 乃席芳草,鏡清流,覽卉木,觀魚鳥,具物同榮,資生咸暢?!獙O綽《三月三日蘭亭詩序》 蘭亭集會時除了王羲之寫了一篇《蘭亭集序》,當時的著名文士孫綽,也寫了一篇三月三日《蘭亭詩》序。對比閱讀之下,我們看看兩者文風之間的對比——相比王羲之在景物描寫中流暢自然、側重于景物的幽情,王羲之側重于感悟。孫綽的夸張描寫,刻意渲染的整體景物描寫更側重于勢,偏向于壯美,偏向于游情。兩者對比之下,王羲之以文士的從容淡定,審美上更雅致瀟灑,體現出對人生命的宏觀體悟之樂。 小結:俯仰一世——對人的生命的宏觀體悟之樂 在山水美景中,詩人與志同道合的文士們一起詩酒趁年華、信可樂也。快樂過后呢?夫人之相與,俯仰一世,人的生命尚且如此短暫,而這場盛會的快樂呢?又何其短暫。作者不僅痛從中來,悲從中來。 (二)填句接龍,梳理情感 3、填句接龍活動,感受、品味蘭亭之痛,請同學們再次齊讀第三段,感受作者悲痛之緣由。 請同學們按大屏幕上的范例句式,對第三段中的情感進行梳理。稍作思考,第二組同學輪流接龍。 歸納句式:由(原文詞句 ),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 ,于是產生了痛感。 范例:由 夫人之相與,俯仰一世 王羲之思考到了 生命過程的短暫 ,于是產生了痛感。 提示:由向之所欣,俯仰之間,已為陳跡。王羲之思考到了 物是人非、世事無常 , 于是產生了痛感。 由況修短隨化,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長短的被動、不可奈何與生死無常,于是產生了痛感。 由終期于盡,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的無力、結局的悲劇,于是產生了痛感。 …… 我們大家梳理出這么多情感,生命的被動與焦慮感撲面而來。也感受到作者在情感上樂往悲來,大起大落。王羲之感嘆生命的無常,世事的變遷,也是在追問生命的存在價值與意義。
4、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在蘭亭這樣一場盛會樂事上,王羲之會有這樣的感慨與追問呢?請讓我們看看他所處的時代現狀與文人精神風貌。 時代背景——時代現狀與精神風貌 A社會現狀:東漢末年戰(zhàn)亂、三國鼎力紛爭、西晉八王之亂及之后五胡亂華,戰(zhàn)禍不斷、政權更迭、瘟疫流行——生死問題 B社會風氣與文人風貌:儒、釋、道思想學說與魏晉玄學共存,道教的服藥求仙、老莊無為遁世、佛理厭世出世思想流行,復雜矛盾的時期,晉代文人多崇尚玄學、終日清談、務虛求理、不問世事 C魏晉時期文人生存現狀:或執(zhí)著此生建功立業(yè)有限生命創(chuàng)造更多人生價值,如曹操父子; 或鄙棄功名,寄情山水,放浪形骸忘卻生死、追求老莊的人生境界,如嵇康阮籍; 或熱衷功名甚至攀附權貴,如潘岳王戎; 或在自然田園中真正超越生死、達到委運任化的境界,如陶淵明。 在這樣的社會現狀和文士的精神風貌之下,當時的著名文士貴族王羲之發(fā)出這樣的追問和感慨,自然而然,王羲之怎會不悲不痛?那他到底是因何人何事而悲嘆呢?請大家自由誦讀第四段,抓關鍵重點句。 (三)疑義相析,突破難點 解析疑難重點句: “固知一死生為虛誕,齊彭殤為妄作。”“齊彭殤、一死生”把長壽和短壽看作一樣,是莊子生死觀的典型代表。 莊子關于生死的名言“人之生,氣之聚也,聚則為生,散則為死。”“生之來,不能卻,其去不能止?!保ㄉ牡絹頍o法抗拒,它的離開也是不能夠由自己的意志而轉移的。) 受莊子影響下的同時代著名文士潘岳曾言“逝日長兮生年淺,憂患重兮歡樂鮮。”(過去的日子是非常的漫長的,而生平就這樣浮浮淺淺過去了,人生在世憂患是這么的多啊,歡樂是如此的少。)而在莊子的這種影響之下,當時直面生死、順時處世的道家生死觀,審美式地、詩意地看待死亡的觀念,在當時的魏晉十分流行,而王羲之直接在《蘭亭集序》中否定了莊子“一死生齊彭殤”生死同論的觀點。 王羲之有種悲天憫人的情懷,悲嘆莊子等古人,感嘆前人命運的同時,他自己也成為有著上帝視角的后人——我們——感嘆的對象。這本身就是一件可悲的事情。即原文中所提到的“后之視今,亦由今之視昔”。而我們在感嘆王羲之的命運、感嘆魏晉時期文人命運的同時,對我們自己正在經歷的命運也同樣是無常的、無助的。天地無情而人生須臾,俯仰之際,樂往悲來。頃刻之間,王羲之又撫去、消解了他的悲痛。 這是一種古今之悲,是千古同悲,是人類對生命的神秘、脆弱與不可逆的悲慨,代代相傳,并無二致。 四、延伸與拓展 王羲之以詩人的感性、哲學家的智慧,表達對生命的執(zhí)著以及留戀,而這種矛盾的生命狀態(tài)才是最真實的生命與最真實的心靈。 5、我們今天讀王羲之的文章,是"后之賢者",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。結合歷史人物,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,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? ①王羲之的生死觀—— 金圣嘆稱王羲之為天地間“第一情種”。他贊同莊子審美詩意的生死觀,卻否定了莊子生死同論;他喜好佛理求教高僧,卻不沉溺于佛教的輪回來世;他將個體有限的生命之沉重,化作集體的一聲蒼涼慨嘆,消解傷痛。 寄玄理于宇宙人生的哲思中,積極用世,以“真名士,自風流”的美學實踐,以書法的出神入化,書寫了對自然與人世的暢享與熱愛、對有限生命的珍重與深情。有深情而無小我,超脫自我。 王羲之對自然與人世都有著不為世俗倫理所束縛的深情,同時又有著清醒與超脫的玄心,也正是這種共生的深情與理智,造就了 《蘭亭集序》,也造就了這位風流灑脫雍庸的真名士。 ②補充:積極用世的古詩詞 發(fā)奮忘食,樂以忘優(yōu),不知老之將至。 ——《論語》
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! ——漢樂府《長歌行》
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 ——屈原《離騷》
千磨萬擊還堅勁,任爾東西南北風。 ——鄭板橋
誰道人生無再少?門前流水尚能西。休將白發(fā)唱黃雞。 ——蘇軾 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。 ——《易經》
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壯心不已。 ——曹操
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云帆濟滄海。 ——李白
五、課堂總結 馮友蘭在《論風流》中曾說:“真正風流的人有深情,但因其亦有玄心,能超越自我,其情都是對于宇宙人生的情感,而不是為他自己嘆老嗟卑。所以他有情而無我?!?/span>
六、作業(yè)設計 閱讀以上兩則材料,結合前文晉代文人生存現狀和第四段,你認為悲嘆過后,王羲之是如何抉擇的?用文字談談你你的看法。(觀點明確、立場鮮明、語言準確,200字左右) ①《蘭亭詩》: 三春啟群品,寄暢在所因。 仰望碧天際,俯磐綠水濱。 寥朗無厓觀,寓目理自陳。 大矣造化功,萬殊莫不均。 群籟雖參差,適我無非新。(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雖千差萬別,但無一不是新鮮而充滿生機的。) ②觀點:“虛談廢務,浮文妨要,恐非當今所宜。”王羲之對謝安語安 ——《世說新語》 “固知一死生為虛誕,齊彭殤為妄作。” ——《蘭亭集序》 |